精勤博学 学以致用
To Learn and to Apply

校训:精勤博学 学以致用 To Learn and to Apply

校训是一所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内涵、文化精神的抽象和认同,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和办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展示大学文化精神的名片。它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特色,体现了学校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整体价值追求。

精勤,意思是精专、专心、勤奋、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唐•韩愈《进学解》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精”字强调探究、精专、专注、深湛、严密。“勤”字强调勤勉、勤奋。博学,意思是广泛地学习,并且有博大包容的眼光与胸怀。《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论语》中提到:“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这里的“习”字,含有践履的意思;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不但要“认识”,还要“实践”。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些思想都传达着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思想。

“精勤博学”强调的是为学为人的态度和原则,并诠释了“学”的程度、方式方法和范畴。作为成都东软学院的师生员工,首先要培养探究钻研、专业敬业的精神,保持专注严谨的态度,精益求精,避免功利浮躁之风;其次要勤勉,大学之中,无论是教育者的治学授业、育人树才,还是学生的求学问真、实践创新及人格完善皆是在勤奋求知、勤勉践行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历练。要不怕吃苦、脚踏实地,用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的精神追求卓越;再次,要广泛地学习,始终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不但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丰富人文素养,完善品德,修炼身心,全面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还要有博大包容的眼光与胸怀,倡导兼容并包的大学之风。

“学以致用”旨在倡导将学与用紧密联系起来,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应用,并在应用中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使所学能够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达成“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的目标,彰显教育的价值和使命。这里提到的创新包括了更新、创造和改变三层含义,要全面提升广大师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的引领创新功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大学应有的贡献。“学以致用”的校训强调在大学之中,既要求知,又要养志,更为运用。把远大的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的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联系实际,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从而完善自我、回馈产业、服务社会、造福民生。

“精勤博学”倡导的是一种精专勤勉的精神和广泛学习、兼收并蓄的态度,“学以致用”则诠释了“学”的最终导向的目标——“用”,强调将所学运用到具体实践应用中去。“精勤博学学以致用”的内涵范畴是广泛的,不但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丰富人文素养,完善品德,修炼身心,从而运用到广义的“用”——学以求知,学以修身,学以实践创新,学以服务社会;“精勤博学学以致用”的主体范畴是广泛的,不仅仅包括成都东软学院的学生,还包括全体教职员工;“精勤博学学以致用”的时代范畴是广泛的,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引领未来。“精勤博学学以致用”的校训源于我校十余年办学积淀,源于我校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源于当代大学的使命责任。

校徽-蓝

 

大学校徽作为高校形象识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元素,是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突显大学的办学特色、承载大学的文化精神并透射大学的文化内涵的具象表现,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艺术创作,能够让人通过意象形象直观认知大学的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

钟楼是成都东软学院的标志性建筑,它见证着学校和东软学子的成长成熟,钟楼的钟声召唤着东软师生求知进取的心灵,激励着代代东软学院人学以致用、创新融合、贡献社会。钟楼的指针指向九点,象征着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生机勃发,充满朝气。A1座的廊桥巧妙融入了IT两个字母,代表信息技术,强调学校的IT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和专业特色。下方的波纹象征大海,象征着成都东软学院海纳百川的博大与智慧,追求开放、包容、自由的大学品格。

创新 融合 进取
Innovation, Integration and Progression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管理者的作风,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

大学在社会中扮演了很多角色,不仅是教育者,也是创新者。在成都东软学院,我们提倡的创新是多样化的,每一名师生都可以是创新者:在思维理念上创新,突破传统的羁绊;在学习方法上创新,灵活地掌握知识;在教学模式上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管理制度中创新,实现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创新精神时时处处地体现在与学校相关的每个人身上、每一处角落,那么创新就必将成为一所大学基业长青的源泉。对于我校这样的新机制、新模式下的新型应用型大学来说,我校自建立之初就在IT教育领域中始终坚持创新的理念和模式。创新让我们可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变化,创新是学校得以长久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应当成为全体东软学院人的精神特质。只有秉持创新精神,才能够持续培养出具备开放式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够使学校焕发长久的生命力,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体现大学的价值。

成都东软学院是产学融合共育人才的一个范本,融合的思想贯穿于学校发展的整个过程。融合的内涵,意在让大学、社会、产业充分地融合互动。融合也是学校对于校内和校外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个性的取其精华的过程。融合鼓励求同存异、兼容并包、融会贯通,倡导“和而不同”的大学之风。融合的理念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广阔,使我们的胸怀更加博大,使我们的精神更加丰富,使我们的文化更具有聚合力。

对于大学来说,创新和融合是持续而长久的实践过程,而进取精神则在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我们时刻倡导锐意进取的精神,希望师生能够始终保持前进的激情和动力。要始终坚定信念,不断地认知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大力传承和弘扬成都东软学院“心态归零,重启自我”的创业精神。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师生应该永远饱含进取的精神,在实现个人价值和学校办学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乘风向未来

以下视频可能会占用您较多流量,建议在WIFI下观看

 

流畅 / 标清 / 高清

 

校歌简介

成都东软学院校歌《乘风向未来》从词曲创作、演唱录制到MV剪辑等均由学校师生创作完成。

校长张应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杰慧作词,创新创业学院教师何畅为谱曲。校歌词曲立足学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愿景和内涵,巧妙融入了学校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育人理念和精神文化等元素。

歌词中的“青城幽秀/万物滋养/山水哺育/神清气朗”,代指成都东软校园所在的地理环境——都江堰(岷江)、青城山;“菁菁茁茁”出自李大钊《青春》一文中的“则谓此菁菁茁茁之青年,即此方复开敷之青春中华可也”;“高唱创新之歌”意指学校从建校之初就坚定的“创新创业”办学思路;“践行价值之哲”则指向东软始终秉持“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的办学理念。

校歌庄重而抒情,既讲述了学校廿年岁月的发展变迁,也展现了东软师生的朝气蓬勃与热情自信,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追求。

 

善思 善学 善用
Think Creatively, Learn Actively and Apply Skillfully

学风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一种表征,是思想作风和道德情操在学习上的具体表现,是治学精神、态度方法、氛围和育人环境的综合体现;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良好学习风貌。学风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

《论语》中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青年人在大学学习中淬炼人生的过程,是在思考之下完成的,“正心诚意”方有“格物致知”。“善思”强调学生要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思辨,敢于批判和质疑,培养开放式思维,用思考引领行为。善思要求学生要立足今天,放眼未来,胸怀理想,明确目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好人生规划。“善思”更强调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道德准则和肩负的使命责任。“善思”还倡导学生善于反思,善于自省和自励,无论是面对机遇和成功,还是挫折与失败,都能够保持端正、积极、健康的心态。

大学之中,重在人格的养成、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力的培养。而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能够推动社会和产业进步的关键能力。“善学”首先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不但要勤奋学习,深入探究,严谨求学,追求学习的专注和精深,还要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获取知识的正确方法和技能。“善学”还倡导学生要扩展学习的范畴,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培养人文素养,学习如何做人,完善品格,更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跨文化沟通合作,全面提升个人能力。“善学”还引导学生要跟踪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新应用的发展变化,注重个性潜能的挖掘。“善学”还引导学生要加强道德情操的养成,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不因社会浮躁风气而迷失自我。

“学而用之为识,学而无用为闻”,学习要善于运用,善用才能把自身的思考、体验和经验与书本上的所学结合起来,内化形成个人的行为和习惯,使所思、所学真正在践行中实现价值。“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善用”首先要学会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学会在知识的运用中创造价值。“善用”还倡导学生要善于不断改进实践的方式方法,善于时间管理,善于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持续改进优化实践应用的过程。“善用”同时倡导学生要在应用中努力培养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善用”同时倡导学生对道德准则的遵守和人文精神的践行,知行合一,勇于担当,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彰显东软大学生的良好风范。

我们希望广大学生将“善思善学善用”内化成一种精神、一种方法、一种习惯,担当起大学生所承担的使命责任,实现成都东软学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良好道德品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爱心 责任 能力 创新
Teach with Devotion, Responsibility, Competency and Innovation

教风指的是教师的思想作风、道德修养、行为准则和治学态度的综合表现。教风在教学活动中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治学态度、科研能力、人格魅力和工作习惯等方面。

大学之大,除了学校有大楼、教学有大师、学生有大志,还需师者有大爱。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心源于教师对学生、对同事、对学校、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体现在对教书育人的深切期望和无限热忱,它是一种普遍而持久的爱,是一种不为回报的、无私奉献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具有包容力的、广博深厚的爱。“感人心者,莫乎先情”,爱心是教育的桥梁,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理解、互敬共鸣的纽带,是学生自律而进取的原动力,使学生因获得师爱而“亲其师,信其道”。充满爱心的教育是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教育。

责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体现。我们的教师要永葆责任心,积极地担当时代和社会赋予教师的使命,本着对学生、对家长负责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奉公秉法,恪尽职守,尊道重德,忠于事业。在传道中孜孜以求,在授业中甘于奉献,在解惑中关爱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而责任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体现。作为教师,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责任意识。

高水平的大学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教师过硬的能力。我们强调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以专业敬业的精神、勤勉务实的态度、广博学习的进取超越之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素质。我们的教师要学以致用,要能够运用已具备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并能够跟踪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新应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坚持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追求教学能力、治学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持续提升。

在崇尚创新与变革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开放式思维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我们鼓励教师勇于打破旧有的痼疾,突破传统的束缚,将“创新”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奇思妙想生根发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以新方式新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治学中,善于对知识发问,敢于挑战权威,对学术保持独立思考;在管理中,以合理的方式和创新的手段删繁就简,提高效率,注重人文关怀。用创新的大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焕发东软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实事求是 简单高效
Realistic, Simple and Efficient

工作作风是指学校的管理主体,包括各级领导班子、行政职能部门和系部管理人员等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学习作风、生活作风等。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要求成都东软学院各级领导班子、行政职能部门和系部管理人员尊重现实,以客观事实为科学依据,既求真务实,又勇于创新,不因循守旧、保守教条;讲求公平、公开、公正。“简单高效”强调在工作中要不断优化流程、删繁就简、提高效率,倡导简单、坦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实事求是,简单高效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开拓进取、凝心聚力、实现目标、追求卓越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