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创新IT教育 构建产学一体生态链
2007年6月27日 编辑:成都东软学院 来源: 天府早报

——访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院长张应辉博士

  人物档案:张应辉,东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曾担任东北大学讲师、副教授、东软长春分公司总经理、青岛开发中心主任、东软诺基亚及东软移动互联网事业部副总经理等职。2002年8月担任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院长,同时兼任四川省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高评委委员。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上,张应辉博士在演讲中提到,随着全球经济和业务的重组,中国成为制造业的“世界工厂”。20世纪末Internet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高科技正以一种飞快的速度改变着世界。中国也正从单一的“世界工厂”的角色向“世界工厂+世界办公室”的角色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成为世界经济格局改变的一大力量。而新时期的IT人才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什么样的IT人才才是企业所急需的人才?而又怎样才能培养出企业所急需的新型IT人才?近日,记者采访了成都东软学院院长张应辉博士。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IT人才?

记者(以下简称记):东软作为一个软件企业,为什么要办教育?

张应辉(以下简称张):东软是从大学走出来的企业,在十几年发展中深刻体会到人才对于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东软从93年开始到目前员工已经有11000多人,去年招聘了3000名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部看了20多万简历,70:1的比例,为什么录用比例那么小,就是因为现在毕业生跟企业的需求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也跟我们传统的教育的惯性模式是有关系的。

软件企业或者说IT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很多方面的,首先第一个是态度和价值观,因为企业很看重你的忠诚度,也看重你敬业的能力。其次,社会需要既懂专业又懂行业的复合型IT人才。现在很难想象,一个企业不懂电信,不懂社会保险,而去做这些相关系统。还有外语交流能力,比如做软件外包,你是否能够用英语或者日语和他们很流利的交流,是否能够按照国际通用的规则和他们交流,包括我们的项目的开发,项目的管理,文档的编写,程序的设计等等很多方面。另外还有组织和管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五大知识体系是现代IT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也是现代IT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

  怎样办好现代IT教育?

  记:东软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张:I T 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产业划分,很多传统产业都已成为I T 产业,并以I T 技术的运用为其核心竞争力,I T 岗位已不完全是纯技术的,而涉及技术、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是技术好就行,现在不仅要技术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如外语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不仅要掌握先进的I T 技术知识,还要懂管理、善沟通。因此,我们强调要培养“国际化”“实用化”“个性化”的专业IT人才。
在东软,学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IT教学模式,聘请了10余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参与外语和专业课教学,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和课件,强化学生的外语交流技能。根据教育专家和IT专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的各种相应的教学模型,形成我院特有的“模型制导教学模式”,引进和推广企业定制人才培养(IBT),根据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要求设置课程和制定培养计划。注重实践教学,实施“1321”教学模式,即把一学年分成3个学期,2个学期用于基于案例的理论教学,1学期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性教学,东软集团的研发基地、分支机构和合作伙伴都是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

  什么是SOVO大学?

  记: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的营运模式是怎样的?

张:曾经有一位领导到东软来视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东软是一个SOVO大学”。什么是SOVO?就是大学生创业中心,我们在这建立一个组织,SOVO也是我们教学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大学里面建立若干个虚拟的公司,这个虚拟的公司,除了没有在工商局注册之外,其他所有的运营管理都跟外面的公司是一模一样的。我们的老师,我们企业的工程师来共同指导和带领这些学生完成一些项目,这些项目不是预设置的项目,很多都是实体的项目。我们学校就有很多项目招标,很多虚拟的学生公司来投标,他们有很好项目设计书,有很好的方案。我们就让他们来做,从设计开始,到需求、到开发、到测试、到服务、最后到用户跟踪,都是由学生来完成,这是一个很好的过程,让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就感受到了企业的一种工作状态。现在我们成都东软学院,在SOVO工作的学生已经达到了400多人,而SOVO本身也为我们的产、学互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对企业来讲,也帮助他们很好的降低了成本,所以东软正是按照这种产、学一体的模式来办学,赢得了社会、企业和学生的认可。

    相关链接:http://www.morning.sc.cn/2007/06/27/2007062763339465801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