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挥洒激情,托起教育事业的一片蓝天
2010年9月10日 编辑:品牌发展部 来源: 四川政协报
天蓝如洗,白云悠悠。在苍翠的青城山麓,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迎来了2010年的入学新生,一张张崭新的面孔把学校装点得流光溢彩,整个校园生机勃勃,处处彰显着活力,在欢声笑语之间,整个青城山也跟着鲜活起来。

“8年前,当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脚下还是一片农田,遍野油菜花”,放眼如今的菁菁校园,回忆往昔岁月,院长张应辉很感慨。

2002年6月,张应辉受命入川创办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这是继大连、南海之后,东软集团挥师蜀地,兴建的第三所IT学院。在随后的八年里,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今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000多名学生、300多名教师、22个专业的IT专业学院。

“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打造中国西部精品IT专业学院。”这是张应辉和他所带领团队的目标。正是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张应辉和东软人挥洒激情,经受了灾难的磨练,创新教学模式,成为了IT教育行业的佼佼者,托起了教育事业的一片蓝天!



八年岁月,演绎教育传奇

细数学院这八年的发展历程,每个东软人都历历在目。在这八年间,学院在校生规模实现10倍增长,学院教学环境日新月异,演绎了一个民办高等教育院校的发展传奇。

“21世纪初,中国的软件产业高速发展,并面临着巨大的IT人才缺口,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正是在IT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学院依托东软集团IT产业优势以及成都良好的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优势,致力于培养‘实用化、国际化、个性化’的IT应用型人才”。说起学校的创建背景,张应辉侃侃而谈。

时间追溯到2002年6月,年轻的张应辉来到四川创办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同年8月12日,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在都江堰奠基;2003年10月15日,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落成;随后在2003年12月,学院荣膺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学院获得海外留学生招生资格;2005年,学院成为“国家火炬计划成都数字娱乐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人才培训基地”;2010年成为中国软件名城(成都)人才培养基地……

惊人的发展速度,源于东软人不懈的用心和坚持,也得益于东软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智慧。事实上,东软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时间回到2008年“5.12”汶川地震,张应辉和他带领的成都东软人直面困难,砥砺前行,在灾难中实现了新的腾飞!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0级大地震,给距离震中仅有19公里的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带来严重影响,学院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学院的正常教学工作中断。

“要全力保证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面对灾难,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抚平伤痛,学院迅速成立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全心投入到学校的秩序恢复工作中。

由于校舍需要修缮,为保证学生的正常上课,学院一面安排4600多名师生乘火车专列赴辽宁大连和广东南海进行异地复课,一边抓紧时间重建校园。就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学院迅速为在异地复课的学生恢复了美丽的校园,这也是当时第一个在原址复课的学校。

灾难让人变得更坚强。即使面临灾后重建种种工作的混乱与繁忙,学院却依然在教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就在当年9月,在由四川省计算机学会、西南民族大学共同主办的2008年四川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得比赛的三等奖。这也是在这次参赛队伍中,唯一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的高职院校,同时也是获得最佳组织奖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

与此同时,在10月19日,在四川省第三届大学生“锐捷杯”网络设计大赛中,该学院两支代表队也分别获得了团体奖二等奖、团体奖三等奖和组织奖,东软同样也是这次比赛中唯一获奖的专科院校代表队,并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

就在该年年底,学院荣获由省教育厅、华西都市报联合颁发的2008年四川省十大高校品牌,张应辉也荣获四川省教育十大风云人物优胜奖。在颁奖晚会上,西南财大党委书记、博导杨继瑞教授代表评委会这样评价张应辉:“29岁领命入川创办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短短4年,学院在校生突破5000人大关,学院走过了一般大学要十几年才能走完的路。张应辉,这位当初全国最年轻的博士院长,正在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教育神奇!”



创新办学,独特教学方式

“把孩子放在这里,我们放心!”这是记者在办理入学手续的新生家长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而一位家长则告诉笔者:“其实真正打动我的,是学院的大学生创业中心,孩子在学院的这三年,不仅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还能够参加直接与企业接轨的实习实训,这样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了起来,孩子既增长了见识,又学到了本领,还认识了很多同学和朋友,将来走入社会,不管是找工作,还是自己创业,都有了扎实的基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该家长的一席话,引起了在场所有新生家长的共鸣。

倍受家长青睐的大学生创业中心(Students Office & Venture Office),简称SOVO,为东软学院的独有。

在SOVO,学生可组建“虚拟公司”,担任CEO(首席执行官)、CFO(财务总监)、CTO(技术总监)、HR(人力资源总监)等角色,按照“公司”的运行方式运营。“虚拟公司”可以得到项目支持,东软创业投资公司等的风险投资也可为其“输血”,“员工”在导师指导下,参与IT外包、业务流程外包(BPO)、课件开发、网站开发、其他软件开发等业务。

“目前,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SOVO公司已完成上百个项目,已有6家SOVO虚拟公司孵化为实体公司,已经毕业的SOVO公司‘员工’100%成功就业!”张应辉自豪的说。

SOVO只是“东软模式”的一个注脚。东软学院源于东软集团,东软集团源于东北大学,独特的“基因”使成都东软学院极具个性,从教育理念到师资结构,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模式,在IT院校及专业中可谓独树一帜: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在校园内随时随地都能实现师生交互式学习。东软集团及其所有客户、合作伙伴都是它的教育资源,东软集团每年选拔100名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分派到包括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在内的3所大学为学生授课;“1321”学期设置,即一学年被安排成3个学期,2个学期基于案例的理论教学,1个学期的实践教学;“2+0.5+0.5”教学模式,即大学最后一年,通过综合项目实践,全面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等等。

“除了让学生掌握IT技能外,我们还注重‘软素质’的培养,包括适应社会的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

“‘东软模式’解决了传统的计算机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与IT产业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张应辉说。

面临IT教育行业当前发展的形势,张应辉认为,IT行业的概念正在淡化,“IT社会”正在形成,而IT大学的内涵和外延则更加宽广,包括文、理、工、管等多个学科门类。“IT没有国界”,作为西部精品IT院校,东软学院注重国际化、实用化、个性化的专业人才。

据了解,目前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连续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不少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企业,受到重用和好评,企业普遍反映学院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良好的就业前景,这正是近年来东软吸引到越来越多学子的原因。



对话张应辉:

“身肩教育使命和责任”

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这些年来飞速发展的背后,倾注了张应辉全部的精力和心血,这位年轻的博士院长自八年前毅然离开了长春,来到成都的青城山麓驻守东软,便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到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在成都的这八年里,张应辉一直与家人两地分居,虽然没能和家人一起,无法照顾家人和体会家庭的温馨,让他有些遗憾。但是当他在此大施拳脚,全身心的扑在教育事业上,看到校园规模越来越大,看到校园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张应辉发自内心的觉得:这样的分离,这样的创业,虽然有风雨,但是能换来今天的成果,也是值得的。

对现在的事业充满热爱,工作充满激情,与之具备的是坚定和信心,这是张应辉目前的真实状态写照。

回忆起“5.12”地震后的重建历程,张应辉非常平静,“一次灾难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学院在灾后一个月后就进行重建,当年的九月就进行了原址复课,灾后学院的环境更漂亮了,人才培养方面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更成熟了,学院一直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在张应辉看来,困难和挫折对强者来说更是一种财富,人要有一定的抗风险和抗压的能力,逆境的磨炼比顺境更能促进人的成功。自小在长江边上长大,多年在东北学习和工作,形成了张应辉热情、爽朗、真诚和朴实的性格,也培养了他宽广的心胸和从容的品格。在他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即使面对困难,他也从未皱过眉头。强烈的事业心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汇聚了一大批团结和谐、富有激情和敬业精神的老师到东软学院,投身IT教育事业,也同样深深影响了校园的学生。

在张应辉身上,还有另一重身份,作为成都市政协委员,张应辉把对教育事业的激情与热爱也同样倾注在这个新的身份上。他通过积极建言献策,关注人才培养及教育、城市发展、民生问题,积极写提案,并得到认同。此外,他还通过各种途径为成都的人才产业发展进行呼吁。

在与笔者交谈间,张应辉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教育是个良心活,如果没把一个好苗子培养成才,那就等于干了一件缺德事”,与办企业不同,办大学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至于教育理想,“是为IT产业、为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带领更多的人走向成功,为更多的人创造价值”。

采访到最后,张应辉告诉笔者,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目标是要打造“西部精品IT学府”,而“精品”就要体现在学生、教师、教育理念、教育体系等各方面的精。学院将依然坚持创新的教育理念,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临行离别,白色上衣深灰长裤,充满知性和智慧、阳光和激情的张应辉离笔者越来越远,身后美丽的东软学院,是他心灵的归宿。相信在充满激情和信心的张应辉的带领下,东软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