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总览
朱坤,学校信息与软件工程系 2016 级软件工程学子,现就读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QS 世界排名 142)。曾参加信息安全实验室并分管 java 方向;曾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个人作品银奖、成都东软学院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类金奖;曾受邀参加于第四届信息与教育创新国际会议并获得“最佳口头报告”表彰;成都东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成都东软学院优秀毕业生;九篇合发论文均已被 EI 或 SCI 收录。
大一刚进校时,朱坤对大学生活充满欣喜和期待,但和大部分同学一样,他对自己的专业其实也并不是很了解,对于自己未来的路也是很迷茫,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学习的劲头。朱坤觉得,不管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现在刚进校,肯定首先以学业为重,先学习、先积累,说不定学着学着就知道要怎么走了。
大一的课程很多,朱坤和同学们每天穿梭于各个教学楼之间,他属于“占座党”,常常奔跑进教室坐一个前排的好座位,为的是上课能听得更清晰,自己的注意力也能更集中。
除了学习,他和室友们也参加了各个技术型社团,学校众多实验室也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比如 ACM 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等等。朱坤选择了信息安全协会,加入协会后,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晚上他和室友经常泡在教学楼里,负责给教学楼锁门的保安叔叔每晚十点会准时来提醒他们要锁门了。时间久了,门卫叔叔也知道他们的干劲儿足,会先去巡逻别的教学楼,这样一来,朱坤和室友们又多了半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要不是教学楼晚上十点熄灯的制度,他们可能会一直学习到深夜。回到寝室后,朱坤也会忙里偷闲和室友们 “开黑”打游戏,享受忙里偷闲的快乐时光。就这样,大一时光匆匆而过。现在回想起来,朱坤依然认为这一年是有非常意义的。虽然没有深入到某一领域,但他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并练就了自己过硬的“基本功”,为自己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住机会 勇敢尝试
大二的时候,朱坤面临一个机会——做科研。当时信软系有意培养一批科研人才,想选拔一批学生一起参与到学科科研的工作中来。大二的朱坤虽然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他认为年轻就该勇于尝试,敢于抓住每一个机会,于是就摸着石头过河般地踏上了科研之路。
科研这条路并不容易,相比很多同龄人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钻研科研的朱坤的大学,可以用“枯燥”一词来形容,科研之路就好比武侠小说中的剑术练习,如果不是天赋异禀,就要十年如一日地勤学苦练,没有强大的毅力很难坚持下来。 “我觉得所有事情都是这样的,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然又怎么会有“华山论剑”?当你能够‘华山论剑’时,又怎会觉得枯燥?”朱坤就这样选择了这一条“苦修”之路,从此按下了大学生活 “hard”等级的模式。
攻克难关 拨云见日
朱坤(左一)和团队成员合影
在朱坤看来,科研之路最难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开头,一个是飞速成长时期。
所谓万事开头难,做科研从一开始就要接触一些高端文献以及高精尖技术,这都需要在本来的学习基础上额外学习很多国内的、国外,甚至跨专业的知识,对一个储备有限的大二学子来说,这无疑是艰难的。
做科研需要研究者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而找出研究方向。大部分文献都是英文的,而且有很多公式理论,一方面要攻克英文难关,另一方面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没有捷径可走,朱坤只能带着翻译软件与文献“死磕”,看完还得理解,理解完还得转化。正因为这第一步的难度太大,当初一同被选拔进科研团队的二三十人中,最终只有寥寥几人扛了过来,继续“升级打怪”。
“如何读懂并复现论文是进入科研领域的重要一步,我觉得面对这个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必须要多阅读。当你阅读文献多了,你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共通的,比如很多论文的方法也都是相似的,只是换了一个数据集而已。阅读文献是科研的基础,很多领域都是三个月不读文献就跟不上世界的步伐。所以这一块不能偷懒,并且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第二个困难说来也有点匪夷所思,就是飞速成长时期。当时朱坤通过阅读一篇篇 SCI论文,吸收到了很多新的知识,阅读速度也越来越快。正当他和同学踌躇满志,终于完成第一篇全英文的 SCI 论文后,那种成就感别提多令人兴奋了。
但事实却是,他们的论文被拒了三四次,在大二一整年的时间里,他们除了学习,就是和论文接收方“死磕”,对方发来问题,他们就提供证据证明。 一年的时间,他们就这样进入了“打击再修改,修改再投稿” 的反复“练级”。
“要让飞速成长时期的我们接受失败是很残忍的,这就好比你信心满满地去考驾照,但是压线挂考挂了三四次,你的信心也随着一次一次的失败磨灭了。不过,与信心被磨灭程度成反比的是你的真实水平。当你第一次成功之后,后面也就容易多了,就好比你拨开了雾气,天也就亮了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坤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不断攻克难关,在经历了两个艰难时期的“打磨”后,团队的第一篇论文终于通过了 EI 审核,成功发表。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又连续发表了 5 篇 EI 论文,他们当时取得的成果,已经达到了海外直博的等级。而他们的成绩也被有心人注意到——UCL(伦敦大学学院)里的访问学者主动向他们投来橄榄枝,邀请他们前往读书深造。
UCL学者与朱坤合影
2018 年,朱坤作为第二作者撰写的论文《大数据背景下的逻辑回归混合权重信用评估模型》,在当年举办的国际智能系统应用大会上被宣读。会后,这篇论文由 Springer出版,并被 SCI 检索。
2019 年, 朱 坤 的 论 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 由 ACM 出 版, 并 被 EI 收 录,Scopus 索引。同篇论文也通过了第四届信息与教育创新国际会议(ICIEI 2019)的同行评议(接受率低于 50%),受邀参加在英国杜伦大学举办的学术交流会。朱坤带着自己的论文,在这场国际会议上作了 15分钟的主题发言,并在现场与国内外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自信的态度和流利的表达让朱坤获得了该次会议的“最佳口头报告奖”,当时21 岁的朱坤仿佛“开挂”了一般迅速成长。
受邀参加学术交流会
“在做科研之前我也是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能算优秀,但是既然自己选择了要做点什么,就得专心做下去,结果总是会比你之前好,甚至是出人意料的。就像培育一颗种子,播种后就是洒水施肥。如果种 下一颗种子什么都不做了,或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种子会死去,但如果你足够坚持,种子就会发芽,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除了做科研,朱坤在这一年还积极参加各项竞赛,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类金奖;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个人作品银奖都被他和队友收入囊中。
放下成就 继续谦虚前行
大三的朱坤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考研。在指导老师的鼓励下,朱坤开始申请海外名校的研究生。这一年,朱坤通过了 GRE 和托福考试,并凭借着论文和语言成绩拿到了几个学校的 offer。考虑到疫情的影响,最终朱坤选择了就近前往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攻读学术型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并顺利获得了该校第二年转读博士的资格。
一路走来,朱坤很庆幸自己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伴和老师,也非常感激大家一路上带给自己的帮助与快乐。当被问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朱坤直言:“就是我的科研指导老师之一——陈老师。陈老师会定期把大家聚在一起,和我们分享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年轻时的求学经历,这也对我选择海外留学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我还记得当时去成都考 GRE 和托福,都是陈老师开车送我去,又等着我一起回来。直到现在我们还会保持联系,分享一些学术信息。他就像我前进路上的引路人,从小事到大事都影响着我。”
科研是朱坤在东软播下的种子,随着时间,逐渐发芽。在继续深造的路上,朱坤也开始明确自己的目标,在继续做科学研究的同时,他希望自己能获取更多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知识,未来向可持续发展领域靠拢,用计算机的知识去更新其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