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聚焦东软
【人物】教育的坚守与创新——优秀教师吕宜航
2024年9月25日 :品牌发展部 图/文 封面新闻

在企业中历经13年、担任高层管理职务后,吕宜航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告别职场,走进校园。这个转变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出于对教育的深刻热爱与责任感。彼时的他,拥有四川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但他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未曾泯灭的愿望——成为一名教师,为下一代的成长与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对我来说,不仅是职业选择,更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方式。”吕宜航说道。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在2017年加入了成都东软学院的教学团队,从当年的企业高管,到今天讲台上的学术导师,虽然身份转换,但他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却始终如一。如今,五年多的教育生涯让吕教授在教学与科研领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成功点燃了无数学生对于学习与实践的激情。

从企业到校园——一位教育者的转型与坚守

吕宜航,四川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泰国博仁大学工商管理哲学博士,现任成都东软学院智能系统应用系副主任、教授、正高级经济师、九三学社成都市教育与心理专委会委员。他曾在企业担任高层管理职位,拥有超过13年的行业经验。然而,在事业的巅峰之际,他毅然从企业的舞台转向校园,踏上了一条全新的、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

“我在企业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实际经验,这让我在教学中能结合理论和实践,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吕教授分享道。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因为他能把复杂的管理理论通过真实的商业案例生动呈现,不仅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操作的能力。

吕宜航的教育初衷源于他对知识传播的热爱和责任感。“从事教育行业是基于我对知识传播和培养下一代的热情。”他深知,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培养未来一代的重任,因此无论是在讲台上还是在课下辅导学生时,他都保持着同样的严谨态度。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吕宜航的课堂生动而富有互动性。作为一位兼具企业和学术背景的教师,他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希望学生不仅能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他经常通过案例教学和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商业环境中。

吕教授的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大受学生欢迎,学生可以通过分析真实商业情景来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在一次关于品牌重塑的案例中,吕教授不仅详细剖析了案例的每一个环节,还鼓励学生跳出框架,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学生们评价他的课时,会提到他如何用一个实际的公司案例来解释枯燥的理论,瞬间就能让课堂变得有趣而且有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吕教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吕”或“航哥”,这种称呼背后,是学生对他教学风格的认可与喜爱,也是对他平易近人、与学生打成一片性格的肯定。

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责任:从海绵城市建设到智慧养老

在成都东软学院这片的教育沃土上,吕教授凭借其卓越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积淀,深受师生敬仰。他不仅是学校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更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理念的忠诚践行者。在日常教学中,吕教授慷慨分享知识,而在科研领域,他更是积极投身于与产业紧密对接的多个省级、市级重点课题,尤以“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为亮点。这一项目不仅为四川省和全国的城市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也让吕教授在学术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吕教授坦言,在项目初期,资金和团队的管理都面临不少挑战。“科研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有时过程很枯燥,但当你看到项目逐渐成形,并最终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语中透露着对科研的热爱与坚持。

科研不仅丰富了他的学术成就,也为他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内容。他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在课堂上,吕教授热衷于经常将科研项目的实际案例带入教学,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吕宜航不仅是一位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教师,他还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履行着作为民主党派成员的社会责任。他参与撰写的《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提案》被九三学社中央界别采纳为2021年全国两会提案,这份提案也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责任担当。

吕教授表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仅限于课堂。通过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有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这种责任感贯穿于他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也使得他在获得个人成就的同时,能够始终保持对社会的敏感与关怀。

教师节40周年:教育的变迁与未来的展望

2024年,教师节迎来了它的40周年。作为亲历者,吕宜航教授感触颇深:“四十年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课堂讲授到如今的线上线下结合,教育形式多样化,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转变。”他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引导者。

他回忆起刚进入成都东软学院的情景,信息技术尚未全面渗透。然而,短短几年间,学校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现在,我们有更多的在线资源、虚拟课堂和智能教学工具,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吕教授指出,虽然技术改变了教育形式,但教育的本质依然是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人才。他希望未来的教育能更加灵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同时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创新,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坚守初心,不断创新

对于未来的教育,吕教授充满期待。他希望未来的高等教育能够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技术的应用,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应加强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未来变革的推动者。”从企业到校园,吕宜航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教育之路。他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每一篇论文,用心培养每一名学生。他无疑是无数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教师的代表。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教育者的初心与坚守,更为未来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