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总览
如果有人问:“一学年有几个学期?”相信大家会觉得,这还用问吗,上过学的都知道,一年就两个学期。然而,在成都东软学院,却有另外一个答案。
不同于传统的学期设置,一学年除了春秋两个学期,成都东软学院实行了别具一格的“1321”学期制,即1个学年分为3个学期,2个理论学期和1个实践学期,而这个实践学期就是“小学期”。别看小学期“小”,时间不长,但对于同学们来说,它是个实实在在的“大练场”。在小学期,同学们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实际应用,铸就了同学们坚实的实践能力。“小学期”如同一股清流,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样的学期设置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调整,更是一场教育模式的创新,成都东软学院以其独特的实践教学革新,引领了一场教育模式变革新浪潮。
校企联动,共育英才
2024学年度的小学期,成都东软学院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了40余门校企(地)联合实践课程,160个企业实践项目,涵盖了科技、艺术、医学等多个领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实践。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赋予了同学们充分的学习自主权。
谈及成都东软学院小学期的魅力,不得不提及它独特的教学模式——校企协同育人。把真实的企业项目搬到课堂,让企业专家走进教室,再让学校学子走进企业,这样的模式让学校学子在专业和应用能力方面得以快速成长、提升,形成完美闭环。如今年小学期开设的《基于OpenHarmony鸿蒙南向项目开发实践》、《工业缺陷检测与大模型实训》等课程,学校邀请到了相关企业的专家带着企业项目走进课堂,与校内师生并肩作战,共同培育即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突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新媒体内容创作与运营实训》课程中,学校与成都多个文化传媒类企业深度合作,邀请企业导师传授新媒体行业的前沿知识。课程涵盖了短剧剧本创作、剧本设计以及IP视频切片制作等领域,让学生们能够紧跟时代潮流,掌握行业先机。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同学们在课后自主选择项目并组建团队,在实践中深化对新媒体内容创作及运营的理解与认知,并通过任务完成实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文化交融,拓宽视野
除了与企业合作,成都东软学院还紧跟国家和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办学发展战略,聚焦DT、HT领域,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本学年小学期,学校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围绕“数字+非遗”主题,组织学生们前往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西昌贾佳彝族服饰博物馆等地进行项目考察与实地调研。学生们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设计创造出了凉山彝族漆器AR交互体验设计、酒壶原理信息可视化设计、“纹绘彝情”服饰纹样演变探索等系列项目作品。本次小学期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健康医疗科技学院则依托小学期举办了健康文化节,邀请师生体验艾灸、拔罐、推拿、刮痧等古法养生活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养生文化。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面向海外留学生开设《电子商务模拟经营》课程,通过模拟真实的电商直播环境,采用模拟实战、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电商直播实训室中亲身体验直播全流程,包括数据分析与优化、网部内容优化等内容。同时,学校还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实践,如外国语学院开展的中国—新加坡志愿者文化交流活动“英语社区实践——文化传声”,加深了中新两国青年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为推动中新文化交流与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科技创新,激发潜能
当然,小学期不仅仅是实践和学习的舞台,更是我们展示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平台。依托IT专业优势,成都东软学院学子们在实践项目中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理念融入项目研发。
学校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研发的“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项目,依托深度学习技术,对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生理特征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有效提升了道路行车安全,减少了因驾驶员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开发的“水中垃圾回收小车”能够在水域中自主巡航,识别并收集垃圾,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乒乓球训练陪练机器人”则可以根据不同的训练需求调整球速和落点,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率。此外,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和索尼公司携手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团队基于 Spresense 开发的水产养殖环境检测与自动控制系统和基于 Spresense 的自动升降台控制系统,得到了索尼公司的高度认可。
这些项目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和创新的魅力,也展现了成都东软学院学子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才能,更为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贡献了青年力量。
在成都东软学院,“小学期,大练场”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份责任,是对学生和家长的责任,对企业的责任,更是对社会发展的责任。而这一份份责任都将转化为成都东软学院不断奋进的动力。据介绍,未来,学校将依托省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网络安全产业学院、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育人平台,不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科研水平,继续探索教育新高度,为社会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期望未来有更多的学子能在这个“大练场”精勤博学,学以致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原文链接:http://m.edu.k618.cn/gaoxiao/202410/t20241023_19784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