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新华网】成都东软学院:产教深度融合特色高校 加强科研探索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2024年12月27日 编辑:品牌发展部 来源: 新华网

近日,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办。同期,成都东软学院校长张应辉接受采访,以下是精彩内容:

Q1: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优势?

张应辉:成都东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东软出资举办的民办普通高等院校。面对“互联网+”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学校依托东软IT产业优势以及成都软件产业的环境优势,秉承“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理念,明确建设有特色高水平IT应用技术大学,已发展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高校,与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教育合作关系。

Q2:面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学校有哪些发展规划?将着重在哪些方面开展实践和探索?

张应辉:首先,在科研领域,学校将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相关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跨学科发展,积极布局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应用与研究,致力于培养一流的人工智能人才。我们鼓励教师们以开放心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把握技术革命机遇,将人工智能大模型作为提升教育质量与科研能力的重要工具,探索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新模式,加速教育事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校积极扩展老年教育与老年康养业务领域,紧密结合老年人在学习、社交、健康等领域的个性化需求,构建特色的东软“教-医-养-康-旅”全生命周期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个性化需求,我们用一流的医养服务与平台服务为老年人快乐生活赋能,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其次,在专业建设方面,面对在IT教育教学方面的成果和优势,融合数字技术与艺术,健康管理、医疗科技打造的集数字技术、智慧医疗、艺术创意、实验实训、科研教学于一体。学校将实施学科专业内涵式提升计划。我们将完善“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优化专业调整机制,以形成更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本科专业结构。特别是,我们将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依存度和贡献度。同时,建立专业评估机制,开展校内专业评估,确保专业建设资源投入与评估结果挂钩,稳步推进各专业参与四川省本科专业评估认证工作,并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实现特色化、内涵式发展。

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将继续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我们将聚焦审核评估和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思想、新要求,统一思想、升级教学理念。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贴近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需求。同时,我们将优化应用型课程体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和优化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并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将“五新”内容引入课堂。此外,我们还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基于学情进行课程设计,更新教学内容、重组课程知识、优化课堂方式,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考核方式改革上,我们将注重学生过程性考察和综合能力评价,探索建立基于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达成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同时,提升教材建设水平,鼓励出版体现我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自编教材,并加大对教材选用质量的监控力度。

Q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在教育内容的个性化推荐方面有哪些创新和实践?

张应辉:学校坚持内涵发展,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一个模式、四种做法、一种精神”的应用型大学办学特色。学校在2000年建校之初提出的“五元知识结构”基础上,借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成果,提出并构建实施了一体化TOPCARES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到“毕业要求”,再到“TOPCARES培养指标体系”(包含8个一级、 28个二级、108个三级指标),是一个层层分解映射的过程。通过将TOPCARES培养指标体系分解落实到每门课程、项目、活动和实验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发展。

学校不仅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强调“德育为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课堂和评价之中,激发学生正能量。同时,我们要求教师根据行业“五新”(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产品、新应用)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以反映学科专业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需求。

学校充分考虑学生、教师、产业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依托“4A”柔性学习环境,实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TOPCARES“五进”工程。通过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我们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培养,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

 

原文链接: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7f129e3aafa271ec3f7831c10a94acaf&timestamp=8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