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总览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重塑社会形态的浪潮中,成都东软学院以“精勤博学、学以致用”为校训,锚定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的双重坐标,探索出一条教育赋能产业、技术反哺社会的创新路径。在这里,技术不仅是代码与数据的集合,更是连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桥梁,为公共服务注入可持续的创新动能。
产学协同:实践育人与技术转化双轮驱动
该校校长张应辉在2025年战略部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突破口,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将前沿科技转化为育人资源,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变革的创新型人才。”
学校与校友企业成都普雷恩科技的合作是这一理念的典范。普雷恩科技由学校学子创办,长期在校内设立学生实践团队,通过“以老带新”模式为学生提供项目实战机会。企业负责人王皓表示:“我们与学校的合作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共同探索用科技解决社会痛点的过程。”目前,双方已联合完成“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数字孪生”“一图慧东软”等项目,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公共服务产品,赋能智慧城市建设。
此外,学校与东软睿道、索尼(中国)、中国移动等知名企业共建了14家联合实验室,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协同破题”的创新机制。在人才培养层面,推行“项目驱动+双师制”教学模式,将企业真实研发案例纳入教学,使学生直面行业需求。学校实验实训中心主任表示:“我们优先选择公共服务类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科技向善’的力量。”
社会服务:构建“智慧工程”长效生态
学校始终将社会服务深度融入办学理念,通过产学研协同机制打造“技术研发-场景应用-社会反馈”的闭环生态。近年来,学校与政府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参与“无人机助农项目”“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开发”等公共服务实践,验证了技术赋能的可持续性。
以3D可视化技术为例,学校依托高性能算力平台,为多源数据处理、三维建模等提供支持,相关成果已拓展至防灾预警、交通规划等领域。普雷恩科技负责人指出:“技术必须扎根实际场景,例如数字孪生技术不仅优化了水利管理,还为城市应急响应提供了数据支撑。”
同时,学校通过“快速响应系统”与公共部门实现信息互通,形成社会服务的敏捷模式。这种机制在过往实践中不断优化,例如参与社区数字化改造等,充分体现“教育反哺产业、科技服务社会”的良性循环。
未来展望:以创新引擎驱动人才培养
学校以“校企协同、产教融合”为引擎,持续深耕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通过“精勤博学、学以致用”的校训引领,学校培育出一批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不仅掌握硬核技术,更在项目中理解社会责任,成为“用代码传递善意、以数据诠释担当”的新时代工程师。
据介绍,未来,该校将进一步拓展与企业的合作边界,探索智慧医疗、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推动技术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社会需求。通过构建“智慧工程”生态体系,学校正书写着教育赋能社会的崭新篇章,让“技术向善”的火炬在更多领域持续传递。
原文链接:
http://college.k618.cn/gxzt/cddrxy/xwdt/202503/t20250313_19820792.html